安徽深化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者:职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2-14浏览次数:17

这是一个劳动光荣、技能珍贵的时代,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民族品牌的屹立和崛起更需要大国工匠!

这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时代,人人皆可展其才,人人皆可成其材!

回首“十三五”,安徽省教育厅认真落细落实国家职教改革 20 条和全省职教改革 18 条,系统推动各项改革举措高效集成,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新路,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输送出大量“能工巧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  打通学校到企业最后“一公里”

为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企业需要,实现“产”与“教”同频共振,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在政策、平台、改革、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出台安徽省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成立覆盖主导产业的 9 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 42个省内职教集团和长三角国际商务职教集团。

其中,位于省会合肥的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成立,成员单位包括政、校、企、所,精准聚焦“服务地方经济”这一职业教育主题,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提供全方位的管理、研发、操作、售后等“一站式”供给服务,打造适应合肥地方经济建设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载体。2019年,实施“扩容提质强服务”行动,吸收17所中高职院校、40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入职教集团。

与此同时,合肥市还投资打造了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该中心占地5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制造业、现代电工电子业、现代信息业、现代汽车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技术中心,以建设集教学、实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目标。

2018年8月,公共实训中心采取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相继启动了师资培训和学生实训;2019年10月启动驻点实训。自运行至今,公共实训中心为合肥市域内的中高职院校提供高效服务,开展数控、汽车、电子设计、工业机器人等20多个专业的实训教学,累计进场超3万人次。现已有20多所中高职院校在公共实训中心挂牌设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积极发挥专业及设备优势,公共实训中心在环境模拟、流程体验、操作规范等方面打造规范化、仿真化技能实训体验,打通从职业院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使学员快速适应专业岗位需要,是对企业和学校实训的拓展和提升。公共实训中心还创新思路,通过共建综合实训室、承办行业技能大赛、合作育人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先行先试成果初现。

和合肥一样,安徽各地均通过积极措施,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通过积极探索,安徽入选了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省份,合肥市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马钢集团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重点培育名单。安徽省教育部门还积极推进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企、校联合申报产教融合类建设项目 77 个。

“现代学徒制”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9年年底,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2017级高职特色班全体学生结束了在奇瑞公司的两个月岗位实践活动,带着在岗位上学得的新知识和提升的新技能,收获满满地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习。这是该校开展的一项“现代学徒制”企业教学活动,是该校为推进工学交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践。

在我国,传统的技术行业素有“师傅带徒弟”的习俗,这种手把手传授技术经验和心得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减少摸索的时间,尤其是一些技术门槛高的工种,有师傅指导引路,入门时间大大缩短。如今这一传统的职业传承模式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让职校学生毕业后更能符合用人岗位的要求,“现代学徒制”逐渐走进了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等安徽众多职业学校。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是,它不仅仅是“师傅带徒弟”,而是企业、学校双方联合培养,“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现代学徒制试点从过去的“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到现在的以“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不断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以全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为例,该校与安徽多个知名企业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按照“校企联手,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完成招生招工计划;校企合作,开展渐进模式培养;校企协作,考核双师团队建设;校企联动,双重角色管理班级”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共育、利益共享、基地共建、机构共管、校企共需、契约共守等方面协同育人的责任。试点班工学交替、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学生每学期分批去企业现场学习,轮流进行实践实训。这样就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学习任务具体明确,学徒兴趣较高,考核及时,管理到位。特别是在实行5S管理企业,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真正感受到了“岗位练兵”的效果,在工学交替中浸染行业气质、企业文化和匠人精神。

据了解,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省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已达到 149 所,其中国家级试点院校 19 所。通过推行现代学徒制,解决了职业院校“部分专业就业难、部分行业招工难”的尴尬,实现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的“无缝对接 ”。

“非遗进校园”  创新培养文化传承人

安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是名副其实的工艺美术大省,然而一些古老的非遗技艺因后继乏人而发展乏力,极大地制约了地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呼唤教育充分发挥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担当。为此,安徽省行知学校顺势而行,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指导下,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非遗教育研究紧密结合,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首倡“非遗教育”。他们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非遗专业——徽雕艺术专业,成立了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歙县徽雕艺术学校。

安徽省行知学校所在的歙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等美誉,县域内有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雕刻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徽州建筑技艺、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徽州竹雕技艺等在内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四百项。学校依托本土资源,将非遗传承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改变为学校正规化培养模式,打造中职教育的“行知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教育特色。

非遗教育是特殊的教育门类,专业精髓在于操作技能的传承。为适应非遗专业发展,学校特别注重与企业进行多方位合作,合作设置课程、合作教材编写、合作人才评价;聘请徽学大师担任高级顾问,非遗传承人、砖雕大师亲临指导,聘请十数位徽雕工艺师长期驻校和在培训基地任教;经常来校的砚雕、石雕、木雕、竹雕等专业工艺大师们带着自己的企业、资金和项目进学校,开办“大师工作室”,同时承担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这种特殊的“校企合作”方式,既为各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传承对象和传承场地,化解了诸多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尴尬,又为学校节约了成本,真正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摸索,学校目前走出了一条通过非遗教育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非遗传承人才的创新之路。

从安徽行知学校等院校的身上人们能看到,安徽职业院校高度重视非遗教育这一抢救性教育的一个缩影。省教育厅职成处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已有 90 多所职业院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非遗培训班(基地)13 个,年均举办非遗展演、展览、知识讲座1000 余次。2019 年,安徽承办全国“第三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和首届黄炎培杯非遗创新大赛暨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活动,安徽省获中职组一等奖,安徽省行知学校荣获非遗教育特殊贡献奖。

中医药薪火相传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学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也一直备受关注。在安徽省亳州市这片中医药氛围浓厚的土地上,多年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亳州中药科技学校等院校通过中医药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和品牌打造,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中医药事业,让中医药文化和技艺传承“活起来”,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018年5月18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首次中药鉴定四级证书颁发仪式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院长刘耀武介绍,中药鉴定学是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技能课程,主要学习如何鉴定中药的真伪和质量优劣。为把其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具有亳州区域特色的课程,学院充分利用亳州为药都的资源优势,从2018年开始联合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在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开展认药、识药能力认证,即中药鉴定四级、六级考核。其中,认识400种中药颁发四级证书,600种中药颁发六级证书,每年举行2次考核认证。截止目前,已成功举行3次认证,2016级中药学专业342人中通过315人,通过率达到92%。

“通过认证促使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由掌握知识向掌握能力转变,教学内容由系统理论向岗位技能转变,教学组织由集中统一(第三学期)向分段培养(四个学期)转变,教学地点由传统课堂向市场企业转变,课程考核由理论考试向能力认证转变。”刘耀武发现,课程改革及考核认证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成才率,得到了企业行业的认可。考核后他们还会及时召开总结会议,分析课程改革及考核的成效及不足,在教学组织管理、固化教学资料、加强过程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力度,创新形成了一套高职院校技能+考核的岗-课-证融合培养的模式。

同样浸润在“药都”得天独厚中药文化中的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一年级新生在入校后,均会通过中药协会和相关专业班主任推荐,组成初级赛项小组,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集中学习中药性状、炮制、鉴定等专业知识;指导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鼓励团队合作,指导教师要有计划、定目标,确保每年有进步。与此同时,该校还开展了五禽戏进校园活动,组织师生全员参与,认真习练;利用新媒体宣传五禽戏文化,帮助师生了解五禽戏的历史与功效等。学校还把华佗五禽戏纳入课程体系,聘请华佗五禽戏第58代掌门人为客座教授,不定期到学校指导习练工作;创办五禽戏社团,聘请中国华佗五禽戏协会的5位老师担任教练,努力打造精品五禽戏。